本篇文章6380字,读完约16分钟

在生死关头追寻远征军足迹的旅行

作为资深游客,我驾驶过川藏线、草原、海边& hellip & hellip; 但是,这次滇缅公路的自行不如震撼人心的是,这里的风景不是秒杀,而是不可磨灭的历史,是平凡而伟大的人,生与死的选择直击了我,直击了我们一行人的心。

楚公路、二十四道转弯处、中国远征军这些名词在历史书、电影电视剧中都知道,但在这次重新出发的道路上,我意识到历史不像文案、影像记录,也许只有实际经历过的人才能领悟。

重庆危机守卫滇缅公路刻不容缓

重庆,抗战时的陪都,现在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 独特的山城地形弄错了城市的高楼,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更是展现出了霸气。 站在南山眺望全貌,嘉陵江通过缓缓温柔的环城,是一座美丽富饶的山水之城。


这个城市的繁华与平静之间,散落着很多曾经的历史,南山的重庆抗战遗迹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 这里是蒋介石的官邸,位于奇峰幽谷之间,被绿荫包围。 除了避暑,它隐藏的地形还可以避免日军的轰炸。 蒋介石在这里办公和居住,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重要决定地。 现在,里面静静地陈列着历史文物和一些小抗战的文献资料。

“生死之界 追寻远征军足记之旅”

重庆抗战遗迹博物馆

空防止孔


回到1937年11月,在日军的猛烈攻势下,中国北方和沿海地区已经沦陷,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以高山大川为屏障的山城,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外交的中心,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战区的指挥中枢

当时的重庆有西南、西北两条国际交通线,是中国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枢纽。 其中西南国际交通线有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 国际对华抗日支援物资通过这两条交通线运往中国。 1940年8月,日军入侵越南,占领河内,滇越交通被日军切断,滇缅公路建成后不久就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

滇公路从昆明停在缅甸蜡戍,全长1146.1公里,云南全长959.4公里,中国终点是畹町镇。 ( 1935年,国民政府预计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将无法保卫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平原地区的城市,最终国民政府将保卫西部。

1937年8月,云南省主席龙云向蒋介石提出《建设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计划》,提出从昆明出发,经云南西部到缅甸北部,最后各修建一条直通印度洋的铁路和公路。 这个提案被采纳了,1938年开始了滇缅公路的建设。 二十几万云南人民用双手,花了八个月在崇山峻岭之间挖掘了这条道路。 从1940年开始,日军又多次轰炸滇缅公路,威胁英国政府,签订了互利封锁滇缅公路的《英日协定》,禁止运输中国物资。 最后切断了滇缅公路这条海外联军与中国联系的最后通道,所有物资运输中断。

“生死之界 追寻远征军足记之旅”

为了保卫滇缅公路,1942年,国民党政府派出约10万人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开始进入缅甸,与英、缅军队合作,进行了对日作战。 这也是重庆大后方的保护。 因为保卫滇缅公路可以保证救援物资不断运往重庆。

贵州晴隆24道拐过有名的抗战生命线

离开重庆,我们奔向贵州晴隆24道。

晴隆县

24号转弯


24道转弯处在晴隆县,全长4公里,像条巨龙在山坡上蜿蜒盘旋,道路陡峭,弯道众多而陡峭。 1936年竣工,是黔滇公路的必经之路。 抗战时期,美国的援助物资要通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然后绕二十四道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 那是抗战的生命线,黔滇线的咽喉。 承担了中国外国援助物资和数万中国远征军赴滇缅甸作战的运输任务,在八年抗战中向抗日前线运送了45万吨国际援助物资。 日军曾多次派出飞机进行轰炸破坏。

“生死之界 追寻远征军足记之旅”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陆军准将约瑟夫·; 史威出任美军中美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维持滇缅公路运输。 并且致力于改善中国陆军的战斗性能,开始了主北反攻作战,建立了中印公)。 拐过24条路,曾被误认为是滇缅公路中的一段。 后来发现在滇黔道。 1945年,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相连的意义”演说,据报道,蒋介石在庆典上发表“我们打破了敌人对中国的包围”。 约瑟夫&米德; 史蒂夫将军的名字以这条道路命名,纪念他的杰出贡献,纪念他指挥下的盟军部队和中国军队在缅甸战役和道路建设过程中做出的杰出贡献。 一心隆二十四道弯也载入史册。

“生死之界 追寻远征军足记之旅”

滇缅公路上的生死之战

从晴隆到腾冲经过昆明、大理。 陶醉在苍山的宏伟美景和海洋的温柔中,一边思考战争,一边欣赏其真正的美丽,感叹于幸运。

昆明

大理古城

从潟江水库,我们下了高速,开始越过高黎贡山。 现在的滇缅公路坡度很大,弯曲很陡,但整体是沥青路。

楚缅道路

想起楚缅公路的开通,真是个棘手的事件,特别是要通过高黎贡山。 高黎贡山位于怒江西部,地形崎岖的奇骏,平均海拔约3500米,许多地方的人需要像猴子一样攀登。 当时,我们既没有先进的挖掘工具,也缺少强健的劳动力。 外国专家来高黎贡山测量后,即使聘用先进设备和有经验的工人,也呈现出至少需要三年的崎岖地形。 但是,这样伟大的民族,通过二十几万人的努力,完成了只用八个月就无法完成的任务。 其中7、80%是老弱妇孺,他们带着干粮、带着工具参加这项伟大的工程,日夜工作,数万人为此付出了生命。 这是中华民族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无私服务的舍身精神。 美国驻华大使沿线考察后称赞这种精神不亚于世界任何民族。

“生死之界 追寻远征军足记之旅”

1944年5月,为了收复腾冲,远征军全面开始渡江,在高黎贡山发生了腾冲反攻战。 当时正值雨季,抗战条件非常艰苦。 据原腾冲文物管理处所长李正先生介绍,高黎贡山分为四季,在十里不同的日子里,夏季河边气温高达31、32度,向山上走去,气温越来越低,到达山脊后,温度骤降至零下。 那时,远征军的士兵穿着夏装。 衣服很薄,里面还有短袖、短裤。 脚上,士兵们穿的是草鞋。 雨后道路泥泞滑坡,敌军防线重重。 一步一步,每个阵地都非常困难,需要做出巨大的牺牲。 日军对高黎贡山的通道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和研究,封锁了所有可以走的马帮道和小路,进行了布防。 为什么只有非常陡峭的小路没有得到防卫呢? 因为日军认为中国军队没有能力过这条路。 但是,我们的军队为了偷袭日军在高黎贡山西侧的重要据点横穿了这条小路。 李正先生为了调查远征军在高黎贡山与日军作战的战场遗迹,自己走了这些路,确实很崎岖,没有过人的胆量和体力是走不下去的。 他告诉了我们。 当时远征军士兵穿着单衣草鞋,重约60斤,沿着这些猎人打猎行走的羊肠小道前进,很多地方都需要攀岩,但当时没有像现在这样先进的登山设备。 走在悬崖边上,不小心滑进万丈深渊。

“生死之界 追寻远征军足记之旅”

战区的环境非常艰苦。 整个高黎贡山有很多动物,虎、豹、蛇可以吞噬我们很多人的生命。 加上天气寒冷,到了一定的高度后,气温骤降,许多穿着单薄衣服的士兵在这恶劣的环境中失去了生命。 高黎贡山战场当时没有车道,弹药和粮食用马驮人,用马驮人。 由于日军的抵抗和天气,我们的后方部队无法运送粮食。 当时美国的14航//k0//队也在支援,愿意协助我们作战,可以向//k0//投入一些物资。 但进入雨季后,高黎贡山雾气弥漫,空找不到投弹地点。 (() ) ( ) ) ) )0)经常被投送到日军阵地,或者挂在大树上。 真正到达我们阵地的非常少。 我们的士兵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吃竹笋和蔬菜充饥。

“生死之界 追寻远征军足记之旅”

饥饿和缺水,考验着士兵们的生存,没有水源,有时只能继续喝自己的小便。 所以,我们的士兵在高黎贡山战斗时,死亡量根据气候、自然条件,比战斗中的死伤还要多。

日军试图利用这些自然条件给我们的军队带来困难,把我们消灭在高黎贡山。 但是,我们的军队经常来。 二战期间,海拔最高的战场上升,在高黎贡山。 当时美国情报处是这样说的。 “这样的山区作战,只有中国军队才能去。 这是不朽的民族精神,必须坚持不懈、勇敢地牺牲,勇敢地努力,为了自己的国家、为了自己的领土、为了收复我们的失地,勇敢地牺牲。

“生死之界 追寻远征军足记之旅”

站在高黎贡山上,向四周眺望,一切都很平静,很平静。 转眼之间,远处的乌云迫不及待地翻滚,大雨开始了。 很快,乌云散去,太阳露出了笑容。 远处的山尖上隐约可见彩虹。 我深深地朝那个方向鞠了一躬。 那是对在这里战斗的成千上万远征军的仰慕和感谢。 正因为有他们的舍身之死,我们今天才能平静地站在高黎贡山看到美丽的彩虹。 远征军的精神像彩虹一样通常绚烂。

“生死之界 追寻远征军足记之旅”

高黎贡山

继续前进,遇到了一个叫弹头的年轻人。 90后半,背着巨大的户外背包,一个人走在路上。 这个皮肤黝黑、体魄强健的小伙是蓝天救援队的成员。 说到高黎贡山和远征军的历史,他非常仰慕,他从小就听说了远征军的一些历史事迹,他们放弃生命,让他感染了国家的精神,所以他决定一直走公益之路,以此作为自己的朝圣之路。 年轻人正在参加许多大型地质灾害救援、事故救援。 他告诉我们,救助的时候,大家都不考虑生死问题,只是不遗余力地往前冲。 这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传承。

“生死之界 追寻远征军足记之旅”

弹头

殉国墓园革命烈士死后仍出生在犹太

腾冲国殇墓园位于云南腾冲的来凤山下,始建于1944年底,是国内最早、规模最大的中国远征军抗日烈士陵园。 这是中国远征军收复滇西、策应密支那抗日作战取得胜利后,为纪念攻占腾冲的第20集团军阵亡将士而建设的烈士陵园。

国家毁墓园

乘着雨季的势头,几乎每天都在下雨。 潮湿的气候,使墓地的植被格外丰富。 墓碑和楼梯上长满了斑驳的青苔,献给烈士的花被雨冲刷了,非常纯洁、漂亮。 蒋中正先生题写的碧血千秋被青苔绿植包围,更显出历史的印记、岁月的沧桑。 时光流逝,如今已是抗战胜利71年,历史远去,远征军革命烈士们平静地长眠在这里。 我们只能永远铭记他们的精神,感谢他们的壮举,回忆他们的过去。

“生死之界 追寻远征军足记之旅”

一位老人脸色凝重地站在墓碑前,蹲了一会儿,拂去了墓碑上的草。 他是原腾冲文物管理所长李正先生。 李老师告诉我们他的胎教是战争。 他的曾祖母、三祖父、三祖母和姐姐在战争中去世了。 姐姐43年出生的时候,正好我们的军队和日军在两个山头战斗。 他的母亲和村民躲在深山里。 他姐姐一出生,就哇哇大哭,接生婆慌慌张张地用盆遮住姐姐,就这样,一个人的生命刚来到这个世界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对李老师一家来说,这也是一生的痛苦。 战争是罪恶的,失去无辜人民的生命,失去家庭,失去自由。

“生死之界 追寻远征军足记之旅”

原腾冲文物管理所长李正先生

也受到战争的影响,李正老师在42岁时辞去了稳定的工作,放弃了中国第一个职务评价的机会。 重新投入历史考古的学习和研究,去昆明文化厅职员大学考古班做了读书的老学生。 毕业后,在文管所工作,参加了国家毁墓园烈士墓碑的恢复。 这几年,他把自己的研究放在中印缅甸的战场上,对远征军这段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004年退休后,他自费反复进行历史研究,在全国各地寻找远征军老兵,考察滇缅战场遗迹。

“生死之界 追寻远征军足记之旅”

说起远征军的历史,李正先生滔滔不绝。 为了追溯远征军的历史,他放弃了平静的生活,来往于缅甸、高黎贡山和周边的战场。 对这些战场进行了多次考察,缅甸进入10次,高黎贡山穿越56次。 纪念用他的方法为国牺牲的这些军人,用他的方法为后辈和孙子继承精神。 他的60岁生日在高黎贡山度过,渡过高黎功山,到缅甸。 70岁生日也将穿越高黎功山,走远征军之路。 我80岁生日也一定过了高黎贡山,李老师笑着说。

“生死之界 追寻远征军足记之旅”

你很难想象,眼前一位体魄健壮的老人,多年来忍受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疾病,埋头于抗战的历史研究。 为了追赶历史进行救治,他没能在最佳治疗时间治病,多次从事他的研究。 为了实现幸存退伍军人回家的愿望,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几乎瘫痪了。 但是,他在履行了对退伍军人的承诺后,进了医院。 病痛并没有阻止李正老师走上拯救历史的道路。 出院后,腰部安装了6个钢板、螺钉,继续上路。

“生死之界 追寻远征军足记之旅”

退伍军人在曾经的历史中,为了中国的抗战,就像一盏灯,照亮了中国的抗战历史。 他们曾经照亮了中国的前途。 但是,现在,这些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盏灯一盏灯熄灭了。 李正老师说,我们必须抓紧时间拯救历史。 所有退伍军人的采访现在都是重要事件,这也是国家批准的项目,是对退伍军人口述史的急救。 3、4年前的不准确统计仍有1万多远征军退役军人,但目前的消灭速度非常快,每天都有人离开。 在李老师童年的印象中,至少有几千名退伍军人。 几年前听的数据有200多个,还有100多个,最近听的有20多个。 其中有当时的神枪手李会映老人。

“生死之界 追寻远征军足记之旅”

怀着仰慕的心情,我们去了李会映老人的居住地,跑过了固安镇的顺利村庄。

抗战老兵李会映宁可战死也不做逃兵

通过悠悠的小路和长满青苔草的栅栏墙,我们到了李爷爷家。 双层云南合院式民居,木质结构。 堂屋宽敞明亮,挂满荣誉奖章,大厅的院子里种满了花。 一位浑身是银的老人悠闲地坐在躺椅上,一看到我们,马上站起来迎接。 92高龄的李爷爷,精神饱满,现在一个人生活,平时喜欢自己做饭吃,养一些花草。

抗战退伍军人李会映老人之家

说起当时的抗战历史,老人思维敏捷,记忆犹新。 未满16岁参军,曾在战场上近距离射杀日本军官。 如果看到目标举起枪,一定要屏住呼吸,然后瞄准目标射击… … 枪的使用方法要牢牢、准确、冷酷,不要看着敌人慌张。 到了现在,老人能熟练掌握射击的诀窍。 那一年,由于枪法正确,在射击比赛中获得射击项目第一名,被称为神枪手,曾受到表彰。

“生死之界 追寻远征军足记之旅”

抗战退伍军人李会映老人

谈谈战场上的感受。 李爷爷说当时很年轻,在战场上非常害怕,但是害怕也是没办法的事啊。 我对枪没有眼睛。 一心一意,只能拼命杀敌。 有些人受不了当逃兵,劝他也逃跑。 但是李爷爷说宁可在战场上被杀,为国家做贡献,为家庭做贡献,也不要当逃兵。 人必有死,有死的地方。 在温饱不足、枪林弹雨的战争环境下,李大爷只有一个信念,要把日本人赶出中国!

“生死之界 追寻远征军足记之旅”

眼前的这位老人,虽然没有太高的文化,但有着中国人的民族气概。 他很勇敢,在战场上拼命杀敌,把生死置之度外。 他在坚强、恶劣的环境下多次抗战。 他很幸运,能穿过硝烟炮火,活下来。 他的经历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产。 他的历史被孩子和子孙称颂。 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这段历史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后辈们,让远征军抗战的历史和精神得以传承。

“生死之界 追寻远征军足记之旅”

畹町桥滇缅公路中国段的终点

这次旅行的最后一站,瑞丽畹町。 畹町位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波族自治州南部,与缅甸邻国隔河相望。 由于西南陆路通往缅甸和东南亚国家的主要通道。 二战期间,日军封锁了中国所有的出海口。 1938年滇缅公路开通后,滇缅公路成为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援助中国战术物资的唯一陆上通道。 畹町成为中美英三国联军的大本营,物资集散地。 每天有成百上千辆军车从这里运物资到内陆,数十万辆中国远征军从这里出入国境,石头建成的畹町桥成为抗日战争中唯一的西南边疆交通近年来,为了两国边境贸易快速发展的需要,畹町桥已经建成了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桥。 桥的两端分别驻有两国海关、边防检查站等单位。 也是两国商人和边民出入这里,游客聚集的革命性景点。

“生死之界 追寻远征军足记之旅”

畹町

畹町桥

界碑

缅甸

结束语

今天,滇缅路已经是人来人往的和平繁荣景象,似乎几十年前的战火已经漂浮在历史长河中。

出生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很幸运。 我们没有经历过。 也无法想象那样的战争时期生死存亡的瞬间。 另外,也不会经历远征军九死一生的场面。 虽然历史越来越远了,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了了解历史而学习。

出发前,我们和西南大学的学生一起上历史课。 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赵国壮先生说,抗战不分地域、男女老少、肤色,都是全民族的抗战,远征军出了40多万人,有一半人丧命。 除了众所周知的将军外,他们很多人我们都不知道名字。 但是,我们必须永远铭记这些无名小卒和他们的精神。 当国家没有了破碎的家园,他们愿意付出自己的热血,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法西斯主义做出自己应该做的贡献。 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记住他们。

“生死之界 追寻远征军足记之旅”

在讲台下,未满20岁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们露出稚嫩的表情,认真听着老师的讲课。 虽然不能深刻体会战场上生死困难的情况,但渗透着对革命烈士的敬仰。

作为历史工作者、教师,让学生听自己所知的历史,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影响这个社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件。

作为媒体工作者,传达自己所知道的历史和自己的心情也是有意义的事件。

我认为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是要感谢那些认识历史、继承精神、为今天我们幸福生活献出生命的烈士们,铭记其坚韧不拔、舍命为国效力的民族精神。

标题:“生死之界 追寻远征军足记之旅”

地址:http://www.zszpyynk.com/zhqczx/8138.html